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将畜禽养殖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凸显了部分问题。为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业管理,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助力美丽宜居江华建设,今年9月份以来,县人大环资委与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江华分局对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部分养殖场进行实地查看,通过听取汇报、与乡镇及村民代表座谈等形式,对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认真研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畜禽养殖规模化不断提档升级。全县上下抢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龙头引领、项目带动,畜禽养殖业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简到专”、养殖规模“由小到大”、经营方式“由散到整”的历史性转变,“公司+农户”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我县畜禽养殖业生产的主导。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户236户,生猪年出栏规模已达到69万头;其他类别养殖发展也较为迅猛,肉牛出栏6.8万头、山羊出栏11.6万头、家禽出笼616万羽、水产品总量达6699吨;畜禽养殖产业产值达15.20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畜禽养殖标准化不断健全完善。一是标准化布局。我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基地工作实施意见》《畜禽规模养殖区划分方案》等系列文件,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工贸发展区”的功能分区要求,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建立起了G207沿线生猪发展优势走廊带、大路铺-沱江-桥头铺为主的草食动物养殖优势带、码市-大锡-贝江等岭东片乡镇为主的林下肉鸡养殖带等3个生态养殖带,以及牛牯岭综合养殖园、桥市大鱼塘养殖园、界牌洪塘养殖园、河路口尖山养殖园、大路铺石下养殖园、白芒营大山脚养殖园及白芒营朱琅塘温氏奶牛产业园等10个养殖园区,基本形成了“三带十园”的养殖业发展布局。二是标准化生产。采取“公司+农户”、精准扶贫等方式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推进江华恩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项目建设,促进养殖场粪污处理模式由“猪-沼-果(林)、异位降解发酵床处理”向“专业化集中处理”转变和相互融合发展 ,逐步形成科学、环保、高效的粪污处理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
(三)养殖粪污资源化不断提升利用。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意见,我县通过整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规模场粪污综合治理、标准化规模猪场改造、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基层养殖农技推广等项目资金,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扶持力度,累计投入奖补资金6780余万元,用于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并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指导养殖场实行“三改两分再利用”。2018年,我县通过公开招商引资,与湖南恩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我县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权项目,该项目被纳入农业部、财政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60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一期投资9000余万元,于今年10月投产试运行。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36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了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三年来,累计建成沼气池、化粪池、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16.2万(立)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的粪污防治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94.33%。配套建设1.8万亩消纳基地的管网和沼液暂存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基地面积逐渐扩大,规模化养殖场种养结合程度达45%,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达13.2%。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区域养殖密度超出环境容量。部分早期发展的养殖项目建设时忽视了设施配套及环境容量,导致养殖密度过高,配套粪污消纳土地不足,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隐患。如界牌乡,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就有47家,其中扶贫养殖基地1处,温氏种猪场1家,年出栏生猪达11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16%,养殖场的粪污及气味,对周边人居环境、当地招商引资及经济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养殖业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养殖业主尤其是散养户仅注重养殖增效,对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养殖粪污处理设施投入不足、老化失效或“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部分养殖场设备运行管理跟不上、粪污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养殖粪污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散养户建址随意,距居民住宅区较近,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扩大养殖规模,但治理设施投入跟不上,导致养殖业污染投诉呈增长趋势。据统计,2021年全县与养殖污染相关的信访件占总环境信访件的25.88%。
(三)养殖场点多面广监管困难。我县养殖场地域分布较广,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出现问题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养殖业监管涉及畜牧、环保、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沟通衔接不够,尚存在许多监管空白;养殖业主管部门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及负有统一监管职责的生态环境部门人员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全县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管任务,尤其是对散养户的监管更是鞭长莫及,执法缺乏力度,“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突出;对“公司+农户”养殖方式中的合作公司缺乏有力约束,部分合作公司对养殖户的监管约束不到位,在配套设施不足或粪污综合利用不到位的情况依然鼓励农户合作养殖。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针对畜禽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际,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和优化养殖业产业布局,出台《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等。对岭东涔天河源头水质实施严格保护,遏制养殖业从农区向林区扩展的趋势,对岭东林区养殖业发展实行严格管控,严禁突破。充分发挥现有规模化养殖场效益,积极引导群众及散养户通过与县扶贫养殖基地合作的模式开展养殖,逐步淘汰散、乱、差的家庭式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养殖发展,深入推进养殖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实现绿色发展转型。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及其他负有相关职能的部门需加强畜禽养殖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对养殖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效率高、成效好养殖场的正面典型宣传报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予以曝光,进一步增强养殖业主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养殖户走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治污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养殖业主治污的积极性。
(三)部门联动,协同监管。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建议各乡镇按照“划片包干、定人定岗、定位定责”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以村、组为管理单位,建立生猪养殖 “一场一档”。根据各养殖场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饲养规模以及管理水平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划分为A、B、C三级,对低等级A级养殖场每月巡查1-2次,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B、C级养殖场每月巡查3-4次。基层村镇要把好第一关,凡是发现有建设畜禽养殖项目的,要主动了解情况,宣传引导养殖业主在未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前不得开工建设。畜牧部门应组织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在养殖项目用地选址上统一把关,联防联管,源头控制,严防新建扩建,遏制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养殖粪污的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应畅通养殖污染违法行为举报渠道,严肃查处直排、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公司+农户”规模化养殖场监管力度,对出现养殖污染问题的合作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四)创新模式,科学治污。鼓励规模养殖场发展“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行“种养平衡”。加快推进江华恩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运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畜禽粪污第三方处理有偿服务机制,形成全县大部畜禽规模场户粪污监控管理、第三方公司集中处理的新模式,着力提升粪污处理监管的智能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养殖偷排风险,实现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典型。(供稿:江华人大环资委 李源、廖雁苏、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