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脉脉照瑶山——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调研侧记
发布时间:2021-12-30 16:23:13 作者:蒋煦 编辑:雷少雄 阅读更多

微信图片_20211230140028_副本.jpg

(通讯员 蒋煦)七月流火,带着炽热的民族情怀,我随同市人大民侨外委调研组赴蓝山县荆竹瑶族乡荆竹村、江源村,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水口镇、小圩镇、湘江乡、大锡乡近20个瑶寨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调研。耳闻目睹,感受到了民族地区的新变化,新气象,也看到了瑶家山寨发展的难点堵点,对民族地区发展充满期待。

昔日“光棍”村,今日小洋楼

调研所经过的沿途村庄都是水泥公路,整洁的公路巷道,很多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摆放整齐的环保垃圾桶,崭新的村级活动中心,花园式休闲广场,绘就了一幅瑶乡农村新画卷。 “经过精准扶贫后,我们瑶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级活动中心建了起来,通组道路安装了路灯,建立了光伏发电,种植了沃柑、砂糖柑、油茶,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万元。”在江华码市镇瓦窑村,村支部书记严转石喜滋滋地说。“下一步,我们将通组道路加宽,新修河堤,将沿河两岸安装防护栏、种植花草,将我村打扮的更美。”在前往江华大锡乡盘古村调研时,调研组组长、市人大民侨外委主任委员周龙江介绍说,这是一个边远的高寒山区搬迁村,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全村因贫穷还有四十多个娶不到媳妇的“光棍”。在盘古村村部会议室,村支部书记刘远贵介绍说:“盘古村是个合并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其中7个村民小组96户400多人属于异地搬迁和高寒山区搬迁过来的。2014年精准扶贫单位来了以后,对我们进行了大力帮扶,我村现在水电路迅基础设施搞好了,村里建起了卫生室,村级文化舞台也有了,快递也可以送到村里头了,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

微信图片_20211230140034_副本.jpg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我市民族地区乡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据最近统计,我市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里程1945.5公里,全市21个民族乡行政村实现4G网络覆盖率、光纤通达率、通客车率、通(沥青)水泥路四个100%,民族地区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人口就业稳定,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山高路远,振兴之路漫长

我市民族地区乡村大部分位于偏远的山区,山高路陡,临水临崖,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自然条件差。蓝山县荆竹瑶族乡党委书记在情况介绍时说:“荆竹瑶族乡位于蓝山西南边陲高寒山区,距离县城62公里,是全县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距离最远的乡,瑶族占当地居民的95%。由于自然条件差,山区时常出现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锡乡是该县最边远的乡,因山高路远,山岭连绵,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600米,曾是该县最贫穷的乡镇。最著名的“光棍”村便出现在该乡。

基础设施薄弱。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乡村公路大多数是盘山公路,临崖临水,防护设施不齐全,道路常发生塌方堵路,时常维护不到位,影响正常出行。二是通讯信号弱,存在信号盲区。民族乡村大多数位于山区,崇山峻岭,由于信号塔没有全覆盖,移动、联通、电信信号时断时续,网速慢,一些僻远村庄甚至存在信号盲区,影响信息畅通和经济社会发展。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大龙山村村支部书记陈华贵告诉我们:“我们村现在连村部通讯信号都不稳定,手机经常接不到电话,打不出电话,现有两个村民小组根本没有信号。”三是路灯安装不到位,维护不及时。在所调研走访的13个村中,有8个村反映村里路灯安装不完全,路灯老化缺维修资金。

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公交车没有覆盖民族地区乡村。山区群众乘车难、乘车贵、乘车不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是全县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62公里,从乡到县城乘坐班车需一个半小时以上。最远的行政村凌江河村距离乡政府还有18公里,现有客运车只有一辆每天往返一趟县城和乡里。有些乡村只有在逢单或逢双日才开通客运车,有的乡村甚至没有开通客运班车,群众出行非常不便。快递不能到村。这次调研走访的6个乡镇,13个村、社区,大都反映了快递不能到村的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需增强内生动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两极分化。在所调研13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贝江村23.6万元,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维持在4-10万元,村级运转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单一,稳定性不强。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光伏发电和种植业,大都是“同质化”收入形式。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内生动力不足。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动,工作队一撤退,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就不足。况且,部分村干部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等靠要”思想,加之,目前农村年轻人和能人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不愿回乡创业,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乡村人才培养需加强。人才振兴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没有乡村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就缺乏支撑。人才不足一直是乡村发展的一块短板,一是人数少,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农技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二是年龄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年龄大都已接近50岁,后继乏人。三是结构不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普遍短缺,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民族地区振兴,曙光在前

近年来,国家、省、市始终把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我市投入190亿元重点推进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通组道路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六覆盖”工作,在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民族地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寄托了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相信,通过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眼中僻远的瑶乡一定会变成美丽的人间天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