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永州第二小组
2020年9月
9月1至2日,省人大代表永州第二代表小组代表对冷水滩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视察上岭桥镇阳山观村江边组、仁山村仁山湖美田园综合体和蔡市镇零东圩村四季香柑橘产业园实地,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座谈。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冷水滩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区情:冷水滩区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素有“湘西南门户”和“潇湘第一城”之称,土地总面积1217.13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农业开发区,176个行政村,总人口55.619万人。全区现有耕地面积48.14万亩,水田41.88万亩,森林覆盖率38.51%,是全国产粮大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9年,全区完成地方生产总值GDP 335.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1亿元,地方收入12.0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08元、22519元,全面建成小康总体实现程度94.8%。今年上半年,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49亿元,GDP增幅由负转正,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73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023元。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科学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一体的理念,整体规划布局。一是高起点谋划发展蓝图。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冷水滩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意见》、《冷水滩区美丽乡村建设“1+15”个文件》、《冷水滩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构建和完善了美丽乡村的顶层设计。二是高标准统筹规划编制。紧紧把握“规划先行、守住红线”的原则,投资3000万元将全区所有行政村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目前,正在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善。三是高要求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点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两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即以冷祁公路风貌带旅游精品线、蔡市湘江文化旅游线,开展了蔡市镇整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2.以村庄清洁行动为突破,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规范农村建房,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是以拆促建规范建房。将“空心房”整治与集中建房及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累计拆除空心房、杂房、危房12.8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12000多处。开展了19个村规划集中建房试点工作,其中阳山观、小水村的集中建房点得到省、市领导点赞。二是连片推进“厕所革命”。采取整乡、整村推进方式,集中连片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全区共改(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6600个,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7%以上。三是扎实开展“五清五化”。投资7065万元,建成乡镇高标准垂直压缩式垃圾中转站9座,地坑式垃圾中转站2座;建设垃圾收集点667个,投放垃圾箱3560个、户用分类垃圾桶10万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投入6850万元,建成5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300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污水处理率达70.5%。其中,杨村甸乡财政出资15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分拣中心,率先试行垃圾分类。四是积极搭建志愿平台。成立美丽乡村志愿服务站,采取招募志愿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志愿同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清捡白色垃圾、清除“牛皮癣”“野广告”等活动百余次。
3.以示范创建为驱动,大力开展四级联创。通过高规格设计、大手笔投入、全链条联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一是提升区级创建。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74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基础设施、社会公益和产业建设三大类45个重点项目建设。二是丰富镇级创建。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街道)的争创工作,出台考评办法,对综合考评靠前的乡镇(街道)由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各乡镇街道创建积极性明显提高。三是加快村级创建。近年来,全区启动实施示范村建设30个,其中精品示范村10个,实施项目132个。打造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仁山村,“国家森林乡村”牛角圩村、敏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茶花村和“省级美丽乡村”邓家铺村、零东圩村等一批旅游“明星村”,为全区美丽乡村的加速推进树立了典型。四是开展家庭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基层单位以及农村家庭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卫生观,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为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良、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4.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路径,着力培育美丽乡村建设新动力。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以产业带动村庄发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科学布局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成功打造了60万亩优质稻、10万亩优质柑橘、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年产200万枚鸡蛋、5万亩青蒿和30万亩蔬菜等六大“万字号”农业生产基地。二是支持返乡创业。引导、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职业技能的永州企业家,到农村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盘活农村空闲资产,推动休闲养生养老、乡村旅游、蔬菜水果采摘、娱乐垂钓、儿童游乐园等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上岭桥镇仁山湖美田园综合体项目集综合服务、花海观光、特色种植、亲子拓展等功能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年创利税200万元,对带动周边村民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家庭就业和帮扶脱贫起到重要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部分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一些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时缺乏长远大局意识。少数村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存在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的现象,对已改造好的村居环境缺乏维护和珍惜。
(二)资金缺口相对较大。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作保障,但区财力有限。一方面,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实际投入最少的超过了500万元,多则达1500万元,而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项目资金由原来的200万元减少至12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绿化、路灯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养护等后续支出未列入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范畴,由村级自行承担,往往无力解决。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全区农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产业发展上,农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大多数村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集村庄建设、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多点发力,统筹推进。
1、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要注重美丽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确保村庄规划能够顺利落地实施。二是要注重美丽乡村的品牌打造。要从村庄传统与民俗的多样化入手,注重乡村特色的挖掘和提炼,打造百花齐放的美丽乡村品牌。三是要加强对规划的审核与统筹。政府规划部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专项小组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对乡村基层规划进行统筹,从专业角度进行审核,把好规划质量关。
2、加大投入,强化政策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管护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区级财政补贴、村级自筹等,区、镇、村每年都相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说资金投入情况已经达到了承受的上限,存在较大建设资金缺口,甚至负担不起。因此,急需国家、省、市层面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和资金,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省、市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奖励力度,实行阶段验收、阶段奖补等政策。
3、深入宣传、营造自觉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广大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觉性。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乡风相结合,发掘乡贤文化和宗祠文化,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村级自治活力。
4、开拓产业,增强发展动力。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产业支撑相结合,加快土地流转,引进产业项目,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推行绿色生态方式,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以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本地山、林、土地等资源,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以资源换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度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体闲功能、养生功能、体验功能,满足度假养生、农事体验、乡愁追忆、户外运动等不同层次的乡村体闲旅游需求。三是出台扶植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村新乡贤、能人和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