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视察 > 正文

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20 16:51:37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 俊

  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如何?垃圾问题是否处理到位?“厕所革命”推进到什么程度?等等,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深入到新田、祁阳和零陵等县区,召开县区、乡镇、村三级相关人员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了解实情。总的看,我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比较大,措施比较得力,效果比较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部门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思考和探讨。

  一、主要成效

  1、农村改厕情况。通过实行整镇、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改造,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累计改厕(新建)7.3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02%。

  2、农村垃圾处理情况。据了解,全市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8.27%,新建3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7937个村庄垃圾收集点,已建成北部片区垃圾焚烧发电站,实现村规民约覆盖率达98.6%和“门前三包”覆盖率达95.8%。

  3、农村污水处理情况。全市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40.6%,投入4608万元资金,完成60个村的污水治理项目。

  4、改善村容村貌情况。市农业农村局报告显示,全市共完成行政村规划编制260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5%,累计拆除危旧空心房4.96万间共185.5万平米、拆除乱搭乱建20372处、废旧棚房27.5万平米,清理村庄乱堆乱放50818处,清理残垣断壁2.75万处。开展集中整治,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38万吨,清理塘沟2.71万处,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57.29万吨。启动6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45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21亿元,新开工项目233个,完工24个;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投资4.74亿元,新开工项目741个,完工245个;完成示范片区农房风貌改造1787户。新建通村通组公路11361公里、入户道路5438公里、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2150公里。新增村庄公共区域及道路两旁绿化美化428.9万平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979处,新安装太阳能路灯5.6万盏。

  二、经验做法

  1.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建专门办公室,统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参与、齐心协力工作机制。

  2.广泛宣传发动。全市在各种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数量1180次,微信、APP、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报道9953篇,共发放、张贴宣传资料和标语145.73万份,动员2万余名各级干部下乡,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6580场,150.86万名群众受教,45.37万名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各类业务培训3000余次,18.99万人接受培训教育。通过各级电视专栏、举办的“网上问政”大型媒体节目等渠道对各县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脏乱差”突出问题进行曝光,以此督促各地抓好整改落实。

  3.点面辐射带动。通过科学布局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十百千万”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和各级领导带头办点等方式,探索具有永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全市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60个以上,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村450个以上,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1条,市级领导结合脱贫攻坚,创办环境整治示范点43个。

  4.监督考核促动。建立“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考核评比,年终总考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定期报告制度,出台了考核评比机制,组织暗访组,每月两次对各县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进行了明查暗访,2019年开展暗访督查7期,抽查乡镇140个、行政村481个,通报曝光“脏乱差”突出问题253个,下达交办函实行跟踪调度,限期整改到位。

  三、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垃圾清运处理能力弱。全市大部分县区垃圾清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统一收集和转运,但是垃圾的收集点和中转站覆盖率低,仅有77个乡镇建有垃圾中转站,占比44.51%,垃圾清运无法保证全覆盖,也难以做到有效运转。垃圾处理能力弱,全市仅建成1个垃圾焚烧发电站,规划的另两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尚未竣工运营。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绝大部分乡镇未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即使建有污水处理厂也未配套雨污分离的设备,无法做到雨水、污水分离处理,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据调查,东安、蓝山县基本没有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全市仅有31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占比20.53%,仅有40.6%的村对污水进行了处理。三是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受陈旧思想观念、农村改水工作滞后、污水处理未跟上及外出务工人员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推进难度大,整村推进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全市现拥有卫生厕所为92.56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70.02%,冷水滩、东安、双牌、道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还不足50%。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宣传发动不到位。部分镇村干部宣传工作不深入,进村入户动员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二是农村劳动力缺乏。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缺乏,客观上也导致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三是农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农民传统生活陋习积重难返,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粪污乱堆、畜禽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

  3.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认真落实“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责任机制,没有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目前,虽然全市村规民约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8.6%,制定并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5.8%,安排公共区域保洁经费的行政村比例仅为60.88%,但是相关约定、制度实际执行较少,农民主体责任难以压实。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生态环保、国土资源、城管、住建、卫健等多个市直部门,各部门都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存在职能职责重叠问题,部门协调难度大,有推诿扯皮现象,工作合力不够。

  4、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工作正常运作,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县区财政,没有建立较好的保障机制,长效保洁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均还有待完善。

  四、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一步,各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打好这场战役,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切实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盼,避免“等靠要”、“搭便车”心理和按兵不动等情况的产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鼓励乡村自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治理和逐步完善,不搞一个标准一刀切,坚决去“城市化”,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治理设施“中看不中用”,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要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全力支持农村环境整治行动。

  2.多渠道争取资金。一是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对接省级相关行业部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湘江保护工程,在垃圾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改厕等方面强化项目包装,注重整域推进,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二是争取信用资金。积极对接各类政策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盘活政府闲置资金以及其他资源,支持创新抵押方式,增设绿色通道,争取银行信贷。三是落实收费政策。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使用者付费政策,探索建立乡村环境卫生缴费制度和污水治理缴费制度,切实保障设施长效运行。四是吸纳社会资金。积极落实并用好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坚持以PPP模式推动推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标准,设施准入门槛,鼓励公平竞争,不断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

  3.稳步推进重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统一改造标准、统一规划放线、统一施工队伍、统一厕具采购、统一验收奖补,确保改厕质量;要坚持因地制宜整村推进,确保卫生厕所普及率85%以上,竣工一批验收一批;要将农村改厕与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机结合,实行改水改厕治污一体推进;要加大农村旱厕整治力度,做到建新拆旧。二是切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农户普遍实行“可沤肥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方法,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试点和农村垃圾回收兑换积分、实物等做法,积极探索永州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总量和构成比例等现状进行调查,梳理现有处理设施数量、布局、运行等治理情况;要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要促进生产生活用水循环利用,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治理、分期推进的思路,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标准制修订;要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不断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四是坚持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开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特别是坚持以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志愿者行动、巾帼行动为平台,抢抓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组织各地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切实解决面上问题,不断巩固整治成果。

  4.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村民自我参与机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签订环保责任书,实现门前三包、责任地三包。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组干部,细化到村民院落、背街小巷、街道路段,实行河长制、路长制,联效联薪、奖惩挂钩,探索建立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等参与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支持一点、乡贤捐助一点、集体经济支持一点、村民缴纳一点的方式,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确保长效管护。三是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制定公共区域保洁制度,并结合扶贫特设岗位、困难人员就地就业,切实加强村级保洁队伍建设,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做事。四是建立巡查评比机制。通过制定日常巡查评比制度,组建以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卫生评比小组,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庭院卫生开展评比,评出星级卫生户、文明户,并发放适当物质奖励,带动群众整治积极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