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第三次浪潮
朱振华
槐花飘香时节,我们来到延安培训学习。一下火车,到圣地的心情自然火热,出站口,但见几十个打着接站×××各色各样的牌子,牌子下面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火热的心一下子被点着了,激动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延安天气晴好,蓝天白云,和风吹送,专题讲课,现场教学,一波波身穿八路军服的人出现在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听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看劲爆秧歌舞,我们似乎有一种穿越的味道,思想和灵魂自觉不自觉地得到熏陶、感染和洗礼,心底总是在追问,在这曾经的黄土高坡,逼仄的窑洞里,在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我们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面有四块写着“实事求是”的石刻。据讲解员介绍,那是1943年,毛泽东亲书,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延安时期,中央党校是专门培养党的中高级理论干部的学校。1943年,为了给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将要竣工时,人们左看右看,觉得建筑物虽然雄伟、宽敞,可总显得少点什么。于是,有人提议在正面挂个题词什么的。一说题词,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范文澜先生,但范老试着写了几条,都觉得不满意,就提议去找毛泽东。毛泽东欣然接受了党校同志的请求,立即叫人拿来四张二尺见方的麻纸,他秉笔沉思片刻,即饱蘸浓墨,迅速挥毫,瞬间,“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潇洒的大字跃然纸上。大家齐声称赞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研究得精深、透彻,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题词拿回来后,便立即找来了能工巧匠,选了四块方方正正的石料,将麻纸铺在方石上,照笔画开凿。字虽然凿好了,但可惜毛泽东的手迹被搞坏了,未能保留下来。这四块石刻就成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望着“实事求是”这四块石刻,我似乎看到了窑洞的灯光,看到了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看到了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如何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开创中国革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共收录159篇文章,其中在延安时期写成的有112篇之多。这些文章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现,是中国革命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实事求是” 其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批评了主观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实事求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既容易做到,也难以做到,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才能够改造好客观世界。回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持久战,解放战争,都是实事求是的中国做派,中国风格,中国样本。
23日下午,我们参观参观了延安枣园的张思德墓,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我们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的仪式。面对党旗,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望着半山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红闪闪的字,悟到了革命之所以胜利之本,也深刻体会到了为什么毛泽东在张思德墓地亲笔题词,在他追悼会上做一个小时演讲的真正意义。
任瑞老师现场我们授课,深沉讲述张思德及其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启示。张思德,生于四川仪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担任少先队队长,27岁时,他被调到延安枣园担任警卫工作。期间他打扫卫生,修补窑洞,还帮助战友编草鞋,喂战马,积极劳作,不辞辛劳。 29岁那年,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他带领个小分队去了安塞县山中烧木炭。9月5日那天,意外发生,他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洞,自己却牺牲了。 1944年9月8日, 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举行了隆重的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水载舟,也能覆舟。人民只有人民才是革命和发展的动力,一切从人民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有了克服艰难的力量,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
在延安学习培训,吃得最多的是五谷杂粮,菜不少是凉菜。很多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延安人饮食这么简单,是黄土高坡,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穷山恶水的环境,注定了这里的人民饮食就是为了生存,尽量消耗小的资源活得最大的生存价值。延安的本土文化是跳秧歌舞,唱粗犷豪放的信天游。这些文化活动不拘一格,没有场地要求,简单的唢呐,鼓锣,一个人,三五人,亦或几十人,百千人,或表演,或集体活动,简便易行。一方水土养方人,一方水土也兴起一方文化。延安人艰苦奋斗,延续着持续的文明。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土高坡,却孕育黄河文明,中华文明,是这里的人民懂得生存与发展之道,艰苦奋斗之道。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从报纸上了解到这里有刘志丹红军,决定把陕北作为落脚点,毛泽东风趣幽默地说,没有陕北我们下不了地。共产党几千红军到陕北到延安,十三年发展壮大,赶走日本鬼子,走出延安,打垮蒋介石,从延安到中南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路走来,其艰难困苦,练就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军民同艰共苦,缺吃,少穿,住窑洞,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党,这样的领袖,一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接到延安人民恭贺新中国成立的贺函后复电,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作风”。
如果说毛主席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延安作为革命的圣地,在这里让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是第一次延安的浪潮,那么,毛主席提出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万名热血知识青年到延安,接受再教育,改天换地,脱胎换骨,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五湖四海每年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学习延安精神,这也可以说是延安的第三次浪潮。
延安革命纪念馆用毛主席这句话作为结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我们来延安学习,不正是把毛主席的这句谆谆教导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