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采永州 > 正文

湘江源头
发布时间:2017-01-16 16:45:22 作者:刘斌凌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也许是回首光阴的一瞬间,也许是在虚构梦里的一刹那,我突然被一个名字迷住了:湘江口。

  千里湘江碧水奔腾,让人心驰神往。这条河水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这是三湘大地人民的母亲河。寻找这样一条河流的源头,这生命之河的溯游而上,具有了哲学上的寻根意味。这是精神上的皈依之旅。

  蓝山。湘江源瑶族乡。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沿着这样的地理版图,我一直往南走。向南,向南,路越走越窄,越崎岖,也越接近某种真实。这是通往瑶山的路。在这金秋季节,群山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成熟与厚实。

  走得远了。仿佛一个巨大的寰转,我看到在城市的喧嚣与浮躁背后,动人的宁静与安详。青色的石头,苍茫的大山,鸣虫,雀鸟,岁月的悠闲中透出满足,沧桑中透着睿智。

  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仅仅是一棵树、一块石头,就连风跟风、水追着水都是活泼泼的、俏生生的,有血有肉地活着。在这样的群山深处,我似乎张望到了儿时最原始的记忆,像是我在未来岁月中回望故乡唯一不被时间遮蔽的一个背影,像是年华里虚构诞生的最后一个恬静梦乡,一如皮肤之下的血经在隐隐脉动。

  走进瑶寨时,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这里的秋天有着多么清澈的蓝色啊,这种蓝,让我看到一种叹为观止的高度。不用我敲门,狗已经把信了。瑶家人听见狗吠就知道有远客上门,一位瑶族姑娘迎来出来,也许是不止一次接待过我这种没头没脑闯进大山的不速之客,她微微一笑,大方自然,竟毫无羞涩之态。进了屋,很快四邻八方的瑶族朋友过来坐,热情友好地招待起来,我坐了一会儿,一个头裹罗帕的红脸汉子进来了,手里提着当地的土特产,一个瑶村大娘从旁边拉着我的手,微笑着看着我,她拿出一串辣椒递给我,看着这些可爱可敬的瑶族亲人,我的内心激起了无以言说的感动,一股股暖流在胸腔中流动。一只小狗跑过来轻轻蹭了蹭她的腿,一只壁虎爬到她身上,她也不赶,瑶家人是爱惜而且敬畏一切生命的,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孕育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他们散发着善良的气息,这气息沉浸在朴素的幸福里。

  这里,大山深处的瑶寨,湘江源的瑶寨,这是我们的出发地也必将是我们的落脚处。

  出了瑶寨,沿着他们指的方向继续往前走,路不好走,却有一种天然的魅力,让这次行走平添了某种生命的神圣感。看到一条河。这是潇水。《水经注·湘水》说,潇者,水清深也。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得名,她的流域面积几乎贯穿了湘南全境。她是湘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的国际惯例,即是湘江上游的干流,她蜿蜒曲折,流经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双牌县,汇集西河、消江、伏水、永明河、宁远河,在湖南永州城区附近转了一个大弯,留下香零山、朝阳岩等许多美丽景点后,于永州市零陵区萍岛注入湘江。永州因此得到“潇湘”的雅称。

  继续往前走。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听见了水响,我看见在最深的峡谷里,那银子一样闪亮的光,仿佛开出晶莹剔透的花,水声清脆叮当悦耳,这几乎是我见过的最清澈的水,我听到过的最干净的声音。那些水花一瓣一瓣开放又凋谢,生生不息,透彻出水的本色,也透彻出生命以及天地万物的本色。走到深处,但见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山峰连绵,一股股山泉从石缝里钻出来,很慢,很慢,就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又仿佛十月怀胎那样辛苦,许久,没有动静。你以为再没有动静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细长细长游丝一样的声音,那么微弱,那么坚韧,一股清泉钻出石头的缝隙,瞬间,带着心灵加压的带着哭腔的声音,从风里传出来,猝不及防地划开我的心,仿佛听到了婴儿的啼哭,我在那一刻感到了世界的辽阔,我的心底有一种神圣的悲怆涌上来。面对潺潺流水涌出,我真切地感到了山石的颤栗,我吃惊于大山深处暗藏的力量,这是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它有一股狠劲、蛮劲,不管不顾似的,急匆匆的,想要冲破一切、打破一切、改革一切似的,它还在不停地往外涌,仿佛它要吐出的不止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而是吐出一整条大河。在这一股股清新生动的山泉水中,我站了许久,看了许久,每一股山泉水都落到了我的心灵深处,我的心瞬间变得柔软了,周围的时间变得柔和了,这个秋天的一切也变得柔和了。

  这里,是蓝山县湘江源瑶族乡竹林村,在村口的空坪上,有两块大石头叠成的石碑,上面书写着“湘江源”三个字。

  湘江,这条充满血性的河流,守护在湘江源的瑶族,这个充满血性的民族。我想起了一首古老的瑶歌,“细声问,千家峒口在哪边?云雾纷纷起眼照,青山石岭路难行。云雾渐暗千家口,石岭脚底是峒头。飘游行来千家峒,斩败青山种落地。”这是瑶族同胞创作的《千家峒歌》中的几行诗句。瑶人的歌,我听得似懂非懂,瑶人世代过着自由而简朴的生活,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他们用刀斧在石头缝里开路,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湘江的源头,这生命之水、母亲之河。这条河,孕育出了璀璨的湖湘文化,炎帝、舜帝、屈原、贾谊等文人巨匠都曾流连湘江,周敦颐、朱熹、王船山在这里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被誉为“潇湘洙泗”的岳麓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才俊。她养育了六千万湖湘儿女,孕育了忠诚、担当、求实、图强的湖南精神,从周敦颐到曾国藩,从谭嗣同到宋教仁,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绝望呼喊到“大江东去,不过湘水余波而已”的豪言壮语,从血战湘江,三万火种走出波澜壮阔二万五千里史诗到湘江之畔,湖湘才俊创刊《湘江评论》,不断引领红色革命前行,缔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再到如今打造“东方莱茵河”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市、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条河,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敢为天下先的华彩篇章。于是,“湖南人”成为超越地域意义的特殊名号,照亮了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始于这里。

  回首湘江源,就像回首湖南文化史,探寻湖南精神源,悠远曲折而又壮丽博大,这时候你才会觉得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与平行中,地理学更具有了精神上的意义。

  面对湘江源,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