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动态 > 正文

关于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6-11-01 11:08:45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关于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2016年10月24日

  今年8月下旬以来,市人大农业委深入县、乡、村走访,了解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扶贫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把实现全市68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当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产业开发、金融扶持、生态移民等方面,创造了农村精准脱贫的永州经验。

  (一)产业扶贫有特色。通过产业发展的途径来解决贫困问题,无疑是扶贫攻坚中最重要、最积极、最有效、最可持续的脱贫路径。我市在近年来的扶贫实践中,着力增强造血功能,构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分类施策。对全市23万有劳动力能力、产业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组织他们跟着能人干;对全市20万缺劳力、缺技术、缺条件等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以资金委托、资产入股的方式,让能人帮着他们干。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突出特色,打造贫困村独特的产业“名片”。江永县兰溪乡勾蓝瑶村挖掘独特的勾蓝瑶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仅去年一年全村人均增收1350元,全村70户280人实现脱贫。三是坚持效益优先。根据贫困户受益时效和可持续性,把见效快、贫困户受益时间长、受益大的项目,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优先选项。江华瑶族自治县实施温氏生态养猪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通过“猪-沼-果(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8万名兜底保障扶贫对象2016-2018年每年人均收益300元。

  (二)金融扶贫有创新。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倾斜,确保资金紧跟扶贫对象、聚集产业开发。一是用足金融扶贫政策。2015年全省启动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以来,全市积极设立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点,共19.7万户贫困户参与评级授信,今年以来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58亿元,排全省第一。通过建立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金融+产业+兜底”等模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合作共赢。二是盘活扶贫开发资源。提倡组建农村建设投资公司,通过流转农村土地,盘活林地、耕地、水面、古民居建筑等统筹农村闲置资源,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筹集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民营企业投资,放大资金使用效益。新田县由财政直接注资5000万元,将国有农场、林场、水库、乡镇市场等政府资产划转到县农建投公司,共同作为资本,共筹集资金16.76亿元,集中用于全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扶贫项目。

  (三) 搬迁扶贫有力度。全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2个,8月底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52亿元。开工建设住房9028套、74.78万平方米,已建成5035套、37万平方米,安置贫困人口1522户5592人。其中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70个,安置贫困人口1114户4095人;分散安置建成住房547套、6.73万平方米,安置贫困人口408户1497人;同步搬迁在建住房2179套、22.77万平方米。集中安置点完成饮水管网配套建设42千米、电网132.8千米、道路58千米,配建学校及幼儿园8个、村卫生室6个、村组活动中心6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

  (一)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农田水利、饮水、教育、卫生、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易地搬迁任务重,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保障等都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尤其是林区和高寒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群众居住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而上级补助资金又有限,资金缺口大。2013年开始,国家对扶贫开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国务院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扶持,我市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但是却未能争取进入国家14个集中连片扶持的“笼子”,东不靠罗霄,西不靠武陵,能够享受的国家扶贫补助标准及资金总量都大打折扣。

  (二)发展产业困难多。贫困人口要实现稳定脱贫,根本途径就是要发展效益好、受益期长的产业。受生产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市贫困群众依赖的大多是传统的“短平快”类种养殖项目,沿袭的是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科技含量、技术含量低,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产品缺乏竞争力,无法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对于生活在林区和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来说,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这一地带自然条件恶劣,土层瘠薄,适宜开发的种养业品种不多,群众发展的大都是以松树和杉树为主的耐寒、生长周期长的品种,经济效益不高,难以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特别是对照整村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的硬指标,大多数贫困村感到十分无奈。

  (三)内生动力未充分激发。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个别干部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没有发挥自主帮扶作用;一些贫困户等着帮扶,等着给钱,“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二是缺乏劳动力和致富技能。部分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地带、高寒山区,发展环境差,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又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致富能力;部分地方因学、因病、因婚返贫现象突出,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企业虽然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却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这一重要内容。

  (四)驻村帮扶不够到位。一是个别后盾单位主要领导认识不高。驻村帮扶只是做做样子,到村里了解下情况,给点钱,走走过场完成任务,村里再也见不到后盾单位的影子。没有真正调查研究,与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商讨脱贫大计。个别省、市结对单位连村里都没有去,驻村帮扶出了空挡。二是个别驻村工作队驻村时间严重不足。大多数驻村工作队长和工作队员与单位工作没有脱钩,单位工作是主业,驻村工作是副业。在村开展工作时间不够,“走读”成常态,干部和贫困户互不知情、互不认识。三是部分驻村干部不了解情况、不熟悉业务。部分乡镇驻村干部调整变动频繁,对所驻贫困村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等工作底子不清、情况不明。不知道“扶什么”“怎么扶”;个别工作队不仅对脱贫攻坚工作不清楚,反而插手村里的项目实施、财务审批管理、惠民政策落实,导致扶贫工作没做好,村民怨声载道。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等问题。加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可持续再生产的能力,为贫困村引进、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带动。要尽快改变农户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特色品牌、标准化生产体系等必备要素的成熟的农业特色产业。要深入剖析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查找短板,着眼长远,着力拉长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开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贫困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要因地制宜,注重加强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工作,用特色产业支撑带动贫困户持续脱贫。

  (三)进一步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研究相关政策,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如对贫困农户创业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扶持;对使用本地贫困户劳动力的创业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大家共同参与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加大驻村帮扶力度。督促后盾单位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主要领导要带领本单位班子成员深入村组进行调研、摸清底子、掌握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原则上各单位主要领导每个季度要带相关人员到村现场办公一次,帮助解决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困难。各驻村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原则上要与本单位脱钩,脱钩确有困难的,必须要以驻村帮扶工作为主,以确保工作队时间、精力到位。工作队要切实帮助村里落实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