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视察 > 正文

关于双牌县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5-17 15:20:16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关于双牌县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专题调研小组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它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就如何实施产业扶贫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楠竹、有机茶、雪莲果、虎爪姜、东魁杨梅、香芋等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特色农业产业带格局已具雏形。除楠竹、用材林等传统的产业外,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即以阳明山、茶林、麻江的雪莲果、反季瓜果为主的高山优势产业带;以五里牌、平福头、泷泊、尚仁里、五里牌、平福头等乡镇的优质稻、水晶梨、奈李、枇杷、葡萄、香芋、莲藕为主的城郊果蔬优势产业带;以上梧江、五星岭、江村、理家坪的虎爪姜、金银花、脐橙、金桔为主的外销型产品优势产业带;以打鼓坪、永江、何家洞的猕猴桃、有机茶、迟熟西瓜、杨梅、中药材为主的原生态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了“东有生姜、雪莲果,南有茶叶、中药材,西有西瓜、猕猴桃,北有果蔬、优质稻”的特色产业格局。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16家,华茂生物制药、中农银杏、金蕊实业等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县带动我县农民增收的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发展。成立了绿康蔬菜、时胜药材、守保杨梅、金腾葡萄等专业合作组织,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0多个,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连接基地3万余亩,带动两万余农户。基地面积逐步扩大。目前,全县果蔬、茶叶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7万余亩,其中:有机茶、无公害虎爪姜、猕猴桃、避雨葡萄、雪莲果、杨梅、西瓜、莲藕、香芋、银杏、中药材等一批上规模的“万千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余个。

(三)产业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双牌县的虎爪姜、茶叶、雪莲果、葡萄、莲藕、香菇等11个农产品获得了“三品一标”(无公害、有机、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地认证面积3万余亩。其中,“塔山婆婆有机茶”获得省级天然生态优质有机茶品牌,“凯丰”活性炭荣获全省著名商标。

(四)林下经济来势看好。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森林土鸡、肉牛、山羊等养殖业发展较快,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使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也为我们今后的产业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产业扶贫工作更是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通过对全县72个贫困村的调查,目前95%以上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是空白,绝大部分贫困户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具体讲,产业扶贫存在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一是缺乏具有带动能力的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虽然目前双牌县已经建起了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因其自身经营困难,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带动能力十分有限。贫困村基本上没有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也很少。二是有产品无规模。一些质量好有市场的农产品,适合在当地发展,但因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形成规模。三是有人力没技术。据调查,全县72个贫困村的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收入中,务工收入占到了一半以上。留在家里的人,绝大部分缺乏产业开发的技术。四是有产品而没有产业链。我县的特色农产品,大都只是初级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在产业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没有后续加工链条。蔬菜、水果都有季节性,能存放的时间很短,没有加工就存储不了。即使有加工企业,但规模都比较小,加工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产品的附加值低,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分散面对市场,风险也很大。五是品牌少,名牌更少,难以抢占市场。六是有资源没有市场信息。绝大多数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难以直接与市场对接,很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七是少数扶贫对象缺乏脱贫志气。少数贫困群众“人穷志也穷”,“等靠要”思想严重,本该自己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却眼巴巴地等着政府救济,靠着社会资助。更有那些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人,领到扶贫款物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用来消费或只顾吃喝,结果越扶越贫。

(二)产业扶贫欠精准。过去,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习惯于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即“大水漫灌”而非“滴灌”,实施结果往往导致专项扶贫资金注入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而更为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众却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结果是扶富不扶贫,即使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区域内收入两极分化却进一步拉大,贫困群众仍然贫穷。

(三)“输血型”扶持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过去,在产业扶贫方式上,主要是通过简单的“给钱给物”的“输血型”方式,其优点是直接瞄准了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打卡到户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弊端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扶贫对象是否将扶贫款物用于发展生产也难以监管。曾经有的扶贫对象就将种牛、种羊卖掉换钱,用于消费。

(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直以来,产业扶贫资金总量小,且使用方式上实行救济型扶持、“撒胡椒面”,效益不佳;金融扶贫也不大。目前,全县第一轮实施的40个重点扶贫村,每村每年产业发展资金只有10多万元,三年累计也只有三四十万元。因此,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加以解决。

三、工作建议

为了有效推进全县产业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解决瓶颈制约,推进工作开展。

(一)牢固树立实事求是观念,理清产业扶贫的总体思路。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必须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要坚持把培育发展产业同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把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起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而且要努力优化农户参与产业化扶贫机制,有效实现农户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以产业化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必须紧紧抓住“精准”、“产业”、“扶贫”等三个关键词,力求在产业扶贫中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将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性政策向扶贫对象倾斜,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人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帮助扶贫对象选准产业发展项目。产业项目选得准不准,是产业扶贫成效的关键之一。双牌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林业大县,山地面积广,山林资源丰富,这是发展产业的优势之所在。《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确定了茶叶、油茶、柑桔、高山蔬菜、楠竹、中药材、肉牛(羊)、生猪、奶业和旅游业等10大特色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项目,市政府把竹木加工、中药材种植、茶叶作为双牌县的特色产业项目。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虎爪姜、肉牛(羊)、森林土鸡、猕猴桃等产业群众也普遍认可。总之,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应坚持“三个尊重”,即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与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员素质等等因素,选择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在2020年前,对识别出来的贫困农户要普遍进行一轮产业帮扶,帮扶资金要达到每人1000-1500元,帮助每个贫困户发展起自己稳定的产业。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用政策引导其参与产业扶贫。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是一种市场化的扶贫方式,并且成效更好。一是大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全县72个贫困村,村村都要发展起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以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二是立足当地产业优势,有目标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农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根据其各自特点,分别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结构形式,增强其对贫困户的组织带动力。三是对扶贫经济组织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依据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自特点及扶贫作用和贡献的大小,在信贷发放、贷款贴息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挥扶贫功能,与贫困农户建立产业发展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省政府决定组织实施 “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市县审核推荐,认定200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5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真正带动百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要积极对接,争取得到省政府的重点扶持。

(四)建立健全维权机制,注重防范风险,让贫困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规范与监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路子,无疑是带动贫困农民脱贫的好办法,但是如果监管不到位,也会使贫困农民吃亏,少数人得利,因此,在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政府经管等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指导、监督,规范管理,防止亏损由农户承担,盈利被少数人瓜分的现象发生。二是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诚信。在整个产业扶贫过程中,司法部门应积极主动介入,提供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宣传普及、合同协议的公证以及经济纠纷的调处、审理与裁决等等,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力与履行率。三是加强对扶贫产业的风险防范。在投资经营风险保险机制方面,要完善合作经营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的形式为农户购买相应的风险保险;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赔偿基金,应对突发性、不可预知或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并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系统防范。

(五)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全县产业扶贫的瓶颈就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产业扶贫资金总量小,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撒糊椒面”,不仅使用效益低下,而且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产业项目重复建设,产生浪费。因此,必须破解资金短缺瓶颈。一是认真实施好金融扶贫。要落实好“一授两免一优惠一贴息”(即给每个农户授信额度1-5万元,免抵押、免担保,实行基准利率,由扶贫资金贴息1-3年)这一金融扶贫政策,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扶持。二是县财政设立扶贫贷款贴息基金。每年县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的产业扶贫贷款贴息,以撬动信贷资金向扶贫产业投放,扩大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三是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增加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总量。要想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大投入是关键。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专项扶贫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切实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增加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多记其功“的原则,对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大力进行整合,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四是坚决落实“两个70%”要求。即70%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70%的产业扶贫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政府对产业扶持方式要从“输血型”、“救济型”向“造血型”转变,从事前的“给钱给物”提供生产资料向根据其产业发展结果给予一定标准的奖励(以奖代补)转变。

(六)要抓好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发展电商产业;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序流转;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开展实用技术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