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赵清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当前经济、文化、科技一体化趋势日益凸现,作为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累积沉淀形成的物质遗产和精神产品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硬支撑”。如何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我国和区域厚重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后发赶超的内在要求,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
1、创新观念,树立文化建市和强市思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与文化从来都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速,文化的功能价值日益增强和丰富,如文化体现国家形象,提升商品档次,增强科技吸引力,赋予城市美誉度和亲和力等。因此,我们要克服“文化不出经济效益”、“等经济发展起来后再建设文化”、“经济落后地区无力发展文化”等认识偏差,树立起“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观念。事实已证明,发达地区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也完全可以大力发展甚至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云南丽江、我省张家界、凤凰都是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状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文化产业并不完全是唱唱歌、上上网的小产业,而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成为龙头产业,带动旅游、饮食、交通运输、土特产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形成大文化、大项目、大产业、大发展格局。
2、依托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事实表明: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是典型后发性、成长性的低碳产业。永州虽属后发地区,但文化底蕴深厚,是全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保单位76个。永州还有“五源之说”,即中华道德文明之源、理学文化之源、稻作和制陶之源、女书文化之源、瑶族文化之源。还有祁剧、零陵花鼓戏、道县龙舟、东安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祁阳小调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甘棠村、周家大院入选国家级历史名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所说:“哪里有文化,那里早晚会出现经济繁荣;那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会更快地向那里转移。”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打好“古色、红色、绿色”牌,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月岩、千家峒、板塘等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6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利用舜帝、柳宗元、周敦颐等始祖名人和女书、瑶族等发展人文文化产业。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性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要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化与产业有效对接。
3、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也是群众接受文化信息的途径。要通过加大向上级争资金和项目和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解决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导致文化活动严重缺乏的问题。对于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些扶持文化发展政策,如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我们要注重研究和利用,以多争取获得国家和省里对我市文化事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县区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广场等文化项目建设。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健康向上文化活动开展,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和普及,要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激励人、引导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为促进实施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