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视察 > 正文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6-05-17 15:19:17 作者: 编辑:redcloud 阅读更多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荣
(2007年8月31日)


  按照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要点的安排,我委从6月下旬开始,着手进行全市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6月22日,我们召开了有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育局、民宗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确定了本次调研活动的方案。根据制定的调研方案,我们会同市民宗委、市人事局有关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荣同志率领下,于7月24日至8月9日,深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以及道县、宁远、新田、蓝山、双牌县和金洞管理区,采取听取县(区)人民政府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个别交谈等形式,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8月中旬,调研组还到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市教育、卫生、人事、民宗等部门召开了座谈会,进一步全面掌握情况、分析原因、探讨办法。整个调研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调查中普遍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市人大组织的这次调研,牵住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又有很深远的战略意义。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更是认为,民族地区盼发展、想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不管党的政策再好、上级扶持再大,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这次调研活动,也受到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欢迎。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注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壮大。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少数民族人才的来源,使队伍数量逐步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少数民族人才8874人,占全市各类人才总数的8.42%。少数民族人才中,有公务员2125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81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31人。

  2、少数民族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针对少数民族人才的特点,坚持把培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人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使得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全市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7156人,占少数民族人才总数的80.6%;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2267人,占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38.2%。

  3、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各级各部门立足本地实际,改进选拔方法,加大选拔力度,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目前,全市各级机关乡科级以上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222人。其中,少数民族地厅级干部3人,县处级干部67人,乡科级干部1152人。江华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目前全县共配备少数民族乡科级领导干部698人,占全县乡科级干部总数的67.8%;其中县直单位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占63.2%;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占69.8%。

  4、民族教育不断发展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族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奉献,我市民族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全市民族地区全部实现基本“普九”目标,江华成为我省第一个实现“两基”的少数民族县。仅最近三年,全市用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教师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就达1.3亿元。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年来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了334名新教师,其中本科生占70%,为民族教育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最近三年,全市共有5085名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考入高校就读,年均增长10%。

  5、科技扶贫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市委、市政府把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今年以来,从科技、人才方面切实加大了帮助扶持力度。市委组织部选派2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医卫专业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江华瑶族自治县5个乡镇开展科技扶贫,一定三年,务求实效。这些科技特派员下到瑶山,不仅要为农业产业化和改善瑶山医卫条件作贡献,同时也肩负有培养当地少数民族人才的使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

  全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强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年增长12%,财政总收入1.1亿元,年增长22.2%,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5亿元,年增长42.4%;农民人均纯收入1747元。全市21个散居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为6.55亿元,财政收入20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2元。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的提高。

  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我们看到,全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许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克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1、少数民族人才总量仍然偏少。我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少数民族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数的8.42%,相差1.58个百分点,未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委有关文件“保持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的要求。这一问题在散居民族乡表现尤为突出,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少数民族占75%,但乡机关公务员中少数民族仅有3人,仅占21%;九嶷山瑶族乡机关有公务员58人,其中少数民族仅有4人,不到7%。特别是近几年公务员凡进必考,进入干部队伍的越来越少,2004—2007年全市新招录公务员768人,其中少数民族仅29人,不到4%。

  2、少数民族人才层次依然偏低。全市少数民族人才中,大专及以下文化占绝大多数,本科学历相对偏少,研究生更是千里挑一。全市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正规本科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全市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中,目前仍有一大批是1991年以前本地“民转公”留下的,属于“瓜菜代”性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难以担负起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任。

  3、少数民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文化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太少。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熟悉党政工作的多,懂经济会管理的少;传统农业型的干部多,熟悉工商、金融的少;从事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多,从事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行业的少。江华瑶族自治县从事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才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9%,而农林水技术人员只占2.7%,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9%,会计、统计技术人员只占3.4%,并且后三类人员近五年来基本上没有增长的迹象。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公务员队伍日趋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宁远县共有37名少数民族干部,其中30岁以下的仅有5名,占13.5%。

  4、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据调查,江华瑶族自治县近三年内调出教师94名,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全市22个民族乡卫生院,好一点的医务人员基本上变成“飞鸽牌”走掉了,目前剩下的多半是土生土长的“永久牌”,靠开“夫妻店”、“父子店”惨淡经营。

  5、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在同级干部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目前,我市地厅级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低于人口比例 4个百分点;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低于人口比例 3.7个百分点。 江华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64%,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不到50%;全县少数民族县级干部只占同级干部总数的52%,相差12个百分点。新田县辖有1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但县“四大家”班子中没有一名少数民族干部。

  6、少数民族干部的安排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一是副职安排多,正职安排少。市政府31个组成部门中,安排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正职的仅3个(市发改委、民宗委、司法局)。二是“象征性”安排多,重要岗位安排少。实行民委委员制、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26个市直部门中,只有发改委、人事局、卫生局、林业局、水利局配备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而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商务局、交通局等大多数部门仍未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目前市级党委、政府班子中没有少数民族干部。三是少数民族干部异地交流少。1990年以来,从江华交流到其它县区任职的江华籍少数民族县处级干部仅2人(莫明甫、蒙长清),目前已无一人,这种情况在全市11个县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四是少数民族干部在同等条件下没有得到优先提拔。2002年全市11个县区领导班子换届,大部分县区都提拔了1—2名科级干部交流到外县区党政班子任职,江华县没有提拔交流一名;今年初市委为一批乡镇党委书记解决副县级待遇,对江华县只解决了1名外县籍汉族干部,没有考虑江华籍少数民族干部。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无奈;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自身的不足。

  1、有关民族政策法规的落实尚有差距。按照《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辖有民族乡和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公民。”但我市近几年来在这方面落实得不够,在有民族乡的县中大部分没有按比例在四大家领导班子中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41名,只有1名少数民族人士,所占比例不到2.5%,远远低于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10%的比例。少数民族人士在党委、政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所占比例太小,少数民族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疾苦呼声、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和放大,从而无法及时得到党委、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

  2、民族教育这个基础依然薄弱。
  一是民族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前些年为了“普九”达标,全市民族地区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债,江华瑶族自治县“普九”负债目前还有2000多万元。民族地区学生上学路远,大多数需要寄宿,但目前不少学校基本的寄宿条件如学生宿舍、厨卫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则十分简陋,学校师生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据调查,江永县一中去年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引进了12名大学生来校任教,由于宿舍紧张,只能安排12名新教师合住一间在学校旁租用的宿舍,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这些新教师觉得条件比读大学时还差,大部分人已经远走高飞。
  二是教师队伍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①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在民族地区学校尤为突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反映,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当前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从起点上制约了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②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由于条件差,教师派不进,专任教师缺乏,音、体、美、小学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更少。③教师流失严重。民族地区学校年轻骨干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教学质量相应滑坡。
  三是民族地区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据我们调查,厌学主要是因为“跟不上”,辍学主要是因为“读不起”。山区少数民族子女由于自然条件差,多数入学年龄偏大,八、九岁才开蒙,入学还要先过汉语关,成绩稍有赶不上就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加上年龄偏大,小学毕业就已经十四、五岁,读完初中则到了十七、八岁,有些家长就不想再让子女继续上学了,而学生本人也因年龄偏大怕羞不想再读。而一部分会读书、想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则是因为家庭困难不得已中断学业。现在山区少数民族青年外出打工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民族地区学生纷纷厌学、辍学,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少数民族子女通过求学来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

  3、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更为艰难。
  一是林区少数民族群众返贫现象严重。全市民族地区大多是林区,田土不足导致口粮一直不足。八十年代以前,政府每年对林农给予大量返销粮补贴;粮食市场放开以后,林农的吃饭成了大问题,全市林区少数民族返贫率相当高。“先生存,后发展”是个基本的道理,吃饭尚且困难,求学、成才则更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了。
  二是少数民族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狭窄。在调查中,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反映:1998年以前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时期,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从教、从医、从政的各类人才,但取消包分配后,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普遍下降,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减少,毕业回乡的则更少,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从党政人才队伍来看,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在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干部等优惠政策,实行“凡进必考”,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少数民族考生不具备优势,录取比例很小,各民族乡普遍反映年轻少数民族干部太少,储备严重不足,有的民族乡要找一个乡长都很困难。
  三是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少数民族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他们的声音很容易受到淹没。

  4、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缺乏刚性政策。在调查中,市、县两级普遍反映,这几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不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力度大。特别是每逢县、区“四大家”领导班子换届,上级制定的考察配备意见中,都会明确提出“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不少于X人”、“党委、政府班子中至少各有1名女干部”、“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中都应配备非中共党员干部”等专门规定;但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只笼统提一句“要注重选拔”之类,没有硬性规定具体职数、比例,因而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被淡化。江华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64%,目前县“四大家”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只占54.8%;江永县也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县,县“四大家”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只占31%。此外,对于公务员报考,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考生由于成长环境局限而形成的现实差距,划出一定比例的单列指标用于招录少数民族考生的很少。

  5、少数民族人才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这种环境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岗位业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少数民族人才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懂得本民族语言和风俗,有振兴本民族的强烈愿望,能够充分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他们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在处理民族地区局部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关系上,在维护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力度,有利于密切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善于把握特点,研究规律,开创我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1、深化思想认识是前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才来实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带着责任来做。站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围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大局来推动这项工作,紧扣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落实这项工作。要带着感情来做。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大多比较艰苦。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才克服困难,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少数民族人才,我们要带着感情去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实现抱负的平台和条件。要带着信心来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起色,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更有希望。

  2、办好民族教育是基础。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
  一是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当务之急是要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以改善山区学校寄宿条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市、县区财政都应设立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助学专项资金,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问题。
  二是切实办好民族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短、平、快”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转变观念,更多地进入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获得一技之长,尽早就业从而带动全家尽快脱贫。可以说,这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现实而又明智的选择。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建议整合好目前我市已有的师范教育资源,创建永州高等师范学校,对民族地区实行免费师范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同时,市里应设立民族地区优秀骨干教师创业基金,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为民族教育建功立业。

  3、落实优惠政策是关键。《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录用、聘用公务员时,应对少数民族予以适当照顾。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选调生工作要适当向少数民族倾斜。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公务员储备严重不足、急需补充新人的实际,我市每年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公开选拔选调生时,应当明确少数民族学生不少于四分之一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考试成绩在省定加分标准上再适当加分,对选调生中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要重点培养。
  二是公务员录用工作要适当向少数民族倾斜。有关部门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用。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时,应当拿出一半以上的职位专门用于招收本地方少数民族考生。市、县区两级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录用公务员时,也要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三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要适当向少数民族倾斜。民族地区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时,可以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报考条件,或划出相应的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四是免费师范生招收要适当向少数民族倾斜。从2006年开始,省教育厅在湖南一师免费培养小学教师,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考,我市除新田县外,都没有给少数民族划定单列指标。建议江华瑶族自治县拿出一半以上的指标、其它相关县区划出一定的指标,定向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每年每个民族乡至少保证输送1名,毕业后回民族地区学校工作。

  4、强化培养措施是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重点在培养,核心在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市内外高校培训资源,大规模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和其它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学历教育,鼓励和组织少数民族人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知识层次。三是加强实践锻炼,采取上派、外派、下派挂职或任职,抽调参加急难险重的中心工作,进行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意识。

  5、大力选拔起用是检验。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的成果还要体现在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体现在少数民族拔尖人才、领导人才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源源不断地涌现。进一步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为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不仅是十分必要的条件,而且是非常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市少数民族县处级领导干部配备不够,在同级干部中所占比例偏低,今年适逢县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的契机,建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利用这一契机,把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民族自治县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应当与人口比例大体相适应”;“辖有民族乡和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公民”。同时,建议在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市直单位,如财政、交通、商务、旅游、教育、文化和组织、人事等部门,也要确定专门职数安排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因为,积极选拔、适时起用,对于少数民族人才既是最大的关爱,又是最好的培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