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市人大城环委 张小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历史任务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基本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农村形态。对此,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要有充分的认识,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中国只有惠及亿万农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全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才能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较快地跨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因此,我们要深刻吸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济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二、要正确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关系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在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和方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农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等视之为做好了“三农”工作,解决了“三农”问题,更不能把建了新房、修了道路等误认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功告成,而是要严格按照20字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都在城市居住,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是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主力军。要注意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但是,又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我们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等,就应当主要由国家来投入;有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当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国家与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放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工作。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对试点地方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要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切忌用一种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来搞村庄建设;切忌用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拆村来树新村样榜。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几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这种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让农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第二、要抓住工作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成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认真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抓好试点、发现典型,全面把握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要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
第五,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要教育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